山大日记:空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杜猛
2020-04-15 13:18 杜猛    (点击率:)

4月14日 星期二 晴

近期,在“强院兴校”大讨论大思考的激励下,我对所在学科的发展历程有了新的体会,对所在空间科学研究院的设立和运行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经多次研讨,总结出研究院改革发展实践所遵循的三条关键路径,可为下一步拟定“强院兴校”具体行动措施提供参考。

2013年,学校将空间科学研究院调整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实体化运行,在管理模式、人事制度、科研组织等方面改革创新。自运行至今已近7年,研究院所代表的空间学科入选了学校“高峰学科计划”及“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研究院发展也直接反哺了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发展,并在校区内形成了较强的学术辐射引领作用,吸引了若干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工科团队加盟,成为攀登团队组织开展跨学院学科交叉的实施载体。

简单而言,学校进行研究院改革的初衷便是“集中力量做强学科、以体制机制改革促学科发展”,这也成为研究院的根本优势所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和关键路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个最有可能成功的选择,也是回顾研究院发展所凝练出的“经验”之谈。

关键路径一:集中力量做强学科。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承担着基层党建、立德树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为促使空间科学学科快速发展,2013年7月,学校正式启动了研究院的改革和实体化运行,匹配了专项学科建设经费,使研究院成为本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研究院是将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引育、薪酬与评价改革等工作汇聚一体的功能加强版,与学院互为依托、一体发展,充分践行了“学者强则学科强、学科强则学院强”的基本发展逻辑。

这种学院和研究院的搭配,使研究院得以轻装上阵、召集优势兵力,紧攻做强学科这一核心目标,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这是在当初经费、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等各方面资源不充分、各方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所确定的一条发展“关键路径”。

集中力量,才能确保重点;集中资源,才能实现突破。从本学科发展经历来看,要做大做强,需认清核心目标和任务,且要聚力在最关键的点上以实现突破。这个点就是“提升学术竞争力”,其表现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承接国家任务的能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能力,以及项目平台人才成果等指标所显示的学术影响力。这是空间学科安身立命之根本,是本学科能紧跟学校发展步伐、与优势学科同进步之依仗!

关键路径二:以体制机制改革促学科发展。研究院作为威海校区首个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较早引入了PI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建立PI在研究院各项任务,包括科研、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匹配建设经费、岗位设置、评价体系改革来增强PI的发展能力、发展空间以及团队凝聚力,建立PI组“扁平支撑的合作发展模式”,以此来下沉压力、激活PI组参与承担学科建设任务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实体化运行7年来,学科得享“改革”红利、初步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运行初期,研究院由学院选聘了第一批学术带头人作为PI,然后再由他们从学院(及其它学院)选聘课题组员,并大力推动博后、专聘人员、外聘专家、管服团队的建设,使研究院成为学科建设乃至学院发展的“动力引擎”,成为学院教师选聘的重要“蓄水池”。而在各项工作中,如基层党建、技术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维护、学生培养等,学院都提供了关键支撑。

关键路径三:推进学科交叉,践行“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路线。空间科学学科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属性,可根据兴趣、以科学创新为首要动机和目的开展研究;又有很强的“和平利用空间”“进出空间、控制空间”等国家战略需求。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在发展策略上,要把学科发展与承接空间强国建设任务紧密联系,要能以“任务带学科、学科促任务”。

研究院的根本任务和着眼点是学科建设,只要有利于此,哪个学院的人在此“工作”都可以,天然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组织优势,可为跨学院合作提供好的环境与土壤。在实践中,研究院充分利用了学校多学科及研究院在人员聘用和岗位设置等的灵活优势,在国家项目任务带动下,发挥学术高地辐射作用,与机电信息工程学院组建起优势互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大团队,联合培养理工交叉研究生,共建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开展空间探测装置的研制工作等,从而在推动跨学院交叉合作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科承接国家任务的能力,走上“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的发展路径。

上面介绍了七年来研究院所趟出的三条发展关键路径。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一校三地战略优势,依托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设立空间天文物理融合研究中心,并成建制引进了小卫星平台核心技术团队,试图以微小卫星平台为抓手,为更多优势学科提供空间实验机会,通过多学科交融的大科学工程任务实践推动更大范围内的融合,汇聚各方优势力量共建共享空间科技学科集群或空天探测大平台。再过三到五年,可见成效。

纵观学科发展历程,时常感觉似有“推动之手”助力“十年一剑”之潜心积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科发展措施和关键路径与学校改革发展战略和目标高度一致。学科能有今时今日之局面,其中之艰辛难以言表。真诚感谢所有为学科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的老师们!真诚感谢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团队成员们!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