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依托优势推动跨越发展

 

2013-11-20 11:09:50  点击: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科建设,贯彻“以特色引领发展,以应用促进提高”的思路,不断增强“优势特色学科”和“优势应用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学校开展了学科建设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工作,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广泛研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未来发展,并最终确定对“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等15个学科建设项目予以立项。

本网将陆续编发已确定立项的部分重点建设学科的宣传专稿,全面介绍这些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专稿第三期介绍的是由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副院长陈耀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欢迎广大师生关注。

本站讯 2003年12月,为响应国家对于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我校启动了空间科学学科的建设工作。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学科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优势到特色的发展历程,已逐步形成了以年轻优秀人才为主体的学科架构,在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获奖等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已经发展为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

科研支撑雄厚先进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先进的硬件设施建设和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前提,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在硬件支撑、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等方面已有较高起点。硬件方面,具有领先于内地高校的天文望远镜观测系统,经改装已具备了系外行星搜寻和空间碎片的观测与追踪能力。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两个研究平台。科研团队以活跃、拼搏的年轻人才为主体;近5年来,人均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和山东省杰出青年等重要人才计划均有斩获,在国内外已产生一定影响。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空间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获得了20余次邀请报告;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小行星13颗,使山大成为国内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科研项目方面,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项,并参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及科技部973项目1项,负责基金委重点项目两项。实质性参与了国内重大空间探测项目如“夸父计划”、“嫦娥一号”、“萤火一号”等国家重要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工作。科研团队成员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BASU早期科研生涯奖等多项奖励,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还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合作交流方面,与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等多家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组织了两届行星科学数据系统规范培训工作,主办了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年会、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

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 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的总体发展愿景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有能力持续产生国际一流的研究论文或成果,在部分学科方向具有国际影响力;使主要学科方向具备引领学科发展以及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空间科学任务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发展愿景,项目建设团队将从多方面着手,制定发展战略,确立学科发展目标。

“两步走”发展战略。从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两方面入手,分两步建成“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步为建设期,将实现人才队伍翻番,完成地基天体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的布局和建设,努力进入国家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II期,完成空间探测科学载荷研究中心一期建设,完成拟研制的科学载荷原理样机,获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到教育部创新团队。

第二步为强化建设和科研产出期,将实现人才队伍稳定在百人左右,完善和适当扩充地基观测系统,并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承担或为主参与国家空间科学探测科学研究和载荷研制任务,申请到基金委创新团队,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实现两期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整个建设过程将以空间科学研究院的实体化运行为载体,通过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改革为手段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主导作用,通过统一筹划以期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学科整合、融合、交叉和凝炼,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三大工作条件建设目标。在“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建设基础之上,通过人才引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三大工作条件建设目标:一是地基天体和空间环境观测系统方面,将围绕对于国家“和平利用空间”发展战略目标有重大需求的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二是空间探测科学载荷研究中心方面,将致力于发展有限目标下的科学载荷研发能力建设;三是空间科学数据中心方面,着重统一规划建设空间科学数据存储系统。

科学研究两大目标。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在科学研究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确立了中期目标和终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自项目获得立项到2014年12月,着重聚焦空间天气与空间物理研究、行星科学、空间碎片的监测和研究与小行星搜寻、天体物理学研究等科研问题,开展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每年在物理评论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两年共计发表20篇。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以上,新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优秀青年基金一项,新获省杰青一项,实现人均科研经费20万元每年,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

终期目标是到2016年12月,通过地基天体和空间环境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持续运行,产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长期数据积累;以此为基础承担国家空间科学研究与空间环境监测任务,服务于国家需求。科研项目方面,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项以上,新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各一到两项,新获省杰青两项,获基金委重点项目一项,实现人均科研经费25万元每年,获得的总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科研论文方面,每年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四年共计发表50篇以上科研论文,期间的总SCI引用超过600次。科研奖励方面,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层次的奖励一至两项。

紧紧围绕国家需求 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紧紧围绕在国家层面具有重大需求的科研方向,依托于我校空间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和实体化运行,从人才队伍和实验室探测设备两方面入手,拟通过一个学科建设周期,申请到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并在日地空间天气、行星表面物质实验、地月空间环境、空间碎片的监测与研究及小行星搜寻、天体物理研究等几个学科方向上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全面提升我校空间科学学科的影响和水平。

雄厚的科研支撑、奋发有为的科研团队、切实可行的项目发展规划,我们相信并期盼着,在学校的支持领导和项目科研团队的拼搏努力下,天体和空间环境物理与探测项目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张丹丹 来自: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魏斌



文章转自https://xinwen.wh.sdu.edu.cn/info/1004/4084.htm

关闭

 

电话:0631-5688751   传真:0631-5688751   邮箱:sssp@wh.sdu.edu.cn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