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2018-07-04 19:16:35  (点击次数:)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始建于2003年,同年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2008年,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更名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为探索“空间科学”优势学科发展新模式,同年成立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并于2013年开始实体化运行,与学院“统一筹划、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在杰出人才引进和培养、实验室建设与仪器研发、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所属学科(团队)于2015年底入选山东大学“双一流”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于2018年底入选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第一层次团队;研究团队实质性参与了“夸父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或论证工作;山东大学天文台参与大量国际联合观测研究、多次执行国家空间碎片监测任务,目前已发现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6颗;2024年10月,为以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空间学科取得新的突破,学院更名为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就夏利东教授团队自主成功研制日冕仪并获取日冕图像进行的专题报道


凌宗成教授团队利用嫦娥三号数据发现月球新型玄武岩的研究成果获评为2015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8人。专任教师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岗)教授、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一批高水平人才,还有知名客座教授10余名。学院教授给本科生的上课率为100%。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参与绘制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成果入选《自然•通讯》2021年度物理和地球、环境与行星科学两大领域排名前25位的文章


行星科学团队收到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火星探测项目办公室发来的感谢信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在Nature Physics上发文揭示太阳耀斑辐射扰动磁层空间


 

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学院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物理学和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招收本科生。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为省级“空间科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开设“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学院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和国际课程,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师编写的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物理学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在校学生配备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科技创新等活动。2021年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6人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2022年我院本科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我院学生姚淑涛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校友王飞格(2008级)获得2019年美国宇航局Hubble Fellow奖


我院学生参加啦啦操比赛


 

学院国际化氛围浓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引进了部分专业课程,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十余所海外高水平大学签署了学生培养合作协议。超过60%的教师具有长期海外经历,学院共有十余名国外客座教授和十余位全职工作的外籍访问学者/博后。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其中国内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出境攻读学位近10%。毕业生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如2022届毕业生中有近20%的学生被保送免试研究生,全部被保送至国内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

学院秉承“知识服务大众,科学引导人生”的理念,持续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并在近年积极拓展“一校三地”系列科普活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年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超150场次,年均受众超12000人,天文台先后获评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协会连续多年获评校五星级学生社团、山东省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


招生大类及专业介绍

 

我院所有本科生在招生录取阶段均按物理学专业录取。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暨“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每年于春季学期面向山东大学一校三地一年级学生选拔组建。

选考科目: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非高考改革省份只招收理工类考生。

 

人才培养特色

 

01 专业设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所培养拔尖人才为国家紧缺人才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将大力发展空间科学与技术,部署一批设施开展空间环境、月球、深空和宇宙探测,国家未来需要大量相关方向拔尖人才。我院承接了空间碎片和空间环境探测、“夸父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工作,使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少数参与相关重大项目研究的高校之一。将在前期“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基础上借助重大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家紧缺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与济南校区物理学院共同承担“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人才培养任务。

 

02 打破学科壁垒,因材施教

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

有效融合天文学、空间物理、行星科学、卫星导航、物理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科教融合、理工交叉”本科生(研究生)的“新理工”培养典型模式,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独具特色,致力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03 全面推行导师制

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实施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将重大项目、前沿科研成果与教学相接合,利用大学生科研立项、科创计划、导师制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通过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达400余人次;在挑战杯、山东省物理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有百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申请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24篇。

 

0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

充分利用已有国际化条件和氛围,拓展新的国际合作资源平台,已从华盛顿大学引进《行星地质学》等三门国际课程,邀请领域国际知名专家给学生讲课、讲座,拓展高层次国际联合培养资源,以国际化标准培养学生,培养国际拔尖人才。

 

05 学生培养质量优异

本专业学生平均学分绩点、四六级通过率、科创获奖人数远远高于其它班级,历届毕业生的读研率接近或者超过75%。该专业的2011、2013、2014、2016、2018级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分别获评省级优秀班集体。2014级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还获得团中央“活力团支部”和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的称号。

 

国家级一流专业介绍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03年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科,在物理本科专业下设立空间科学方向。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9年开始招生。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山东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支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联合共建。空间科学学科是山东大学优势学科之一,是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涵盖日地空间物理学、天文学、行星地质学、卫星导航与遥感等培养方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设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本专业本科学生属于“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享受更高保研比例、联合培养、专项奖学金等多种政策。目前拥有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且有海外经历的学科带头人,任教教师共4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高级职称40人,占90.9%。专任教师中有特聘教授1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岗)教授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此外,来自国家天文台、美国华盛顿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十余名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部分客座人员每年在校时间超过1个月,他们的任务包括给本科生授课和讲座。杰出人才全员参与本科生教学。学科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建有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导航实验室、行星数据系统(PDS)实验室等。主持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和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973、863项目及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培养目标: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掌握空间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航天及空间科学和应用领域从事有关天文学与天体力学、深空探测、宇宙和空间环境、空间遥感、卫星及天文导航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及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本学科承接了“夸父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使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少数参与相关研究的高校之一。拥有目前大陆高校建成的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观测系统。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选用一流教材,开设国际化课程,常态化开展国际专家和教授讲座和授课,双语及全英文授课比例高。从华盛顿大学引进《行星地质学》等三门课程,共建国内首家PDS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天文学、地球科学、行星科学、卫星导航、物理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科教融合、理工交叉”本科生(研究生)的“新理工”培养典型范式,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独具特色。

专业方向:包括空间物理学、天文学、卫星导航遥感和行星科学四个方向,学生可以任选两个方向课程群完成培养计划。

主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流体力学、基础天文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学导论、实测天体物理、行星科学导论、恒星物理、星系天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导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遥感及光谱学、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基础、摄影测量及遥感、C++语言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实验等。

就业方向: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少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或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特别说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不直接安排高考招生计划。面向一校三地大一新生,入学之后择优选拔。

我院承办第十届全国空间碎片学术交流会

 

“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介绍

 

2012年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并持续获得中科院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支持。菁英班用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和实践平台先进,建有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和山东大学直属的空间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同时还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PDS实验室和核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天文台由山东大学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共建,并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设立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联合观测站,同时也是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评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科普示范基地”,并两次获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合作,建有国内首家行星数据系统实验室。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空间和天文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空间科学与技术”高峰特色学科、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各类省部级平台、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以及浓厚的国际化氛围,采取“科教融合、以研拔教”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培养质量,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空间和天文领域的拔尖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政策:菁英班从山东大学一校三地的大一新生中择优选拔,实行淘汰制。学生规模稳定在每年40人左右。菁英班师资队伍雄厚,杰出人才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工作。菁英班学生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比例达30%,评定优秀学生学业奖学金的比例为50%,另外学生借阅图书可享受研究生待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每年为菁英班学生设立不少于8名的国家天文台专项奖学金。在菁英班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项资助期间,学生还可同时申请参评国家天文台提供的专项奖学金/助研金。四年级学生可申请学院设立的助研岗位,每个岗位提供不低于400元/月的助研津贴,其中学习成绩在前50%、符合保研基本条件、且确定留校在本专业读研的,由导师按研究生一年级待遇发放助研津贴。对于确定保送到国家天文台的推免生,国家天文台将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学金奖励。

 

卫星导航与遥感实验室_北斗GNSS分析中心

学院承办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物理学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概况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致力于满足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功能材料和核物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我国信息科学、新材料、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而设立。学院在物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杰青2人,骨干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承担各类课题经费逾千万元。学院与美国圣母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ZDR)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和石岛核电站等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育人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专业特色:物理学专业秉承“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理念,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着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国家挑战杯、山东省物理创新大赛等比赛中有百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申请专利5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8篇。2021年获5项国家级竞赛奖项。

专业方向:物理学专业下设凝聚态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两个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方向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物理、计算机基础,掌握物理学知识技能、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可从事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核物理方向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向大型核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输出高级人才。

就业方向: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技术、光电子应用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军事科学、功能薄膜材料研发、医学物理、测试计量方法、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医用核物理和仪器开发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主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模拟电路及实验、数字电路及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薄膜物理与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光电子技术、材料模拟与计算、计算物理与实验、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C++语言设计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核物理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文章,并被遴选为封面。这是核物理领域,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

我院在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


学子分享

 

刘洋  2004级应用物理专业学生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科设置上非常有特色,学院各个学科有非常强的交叉性。学院非常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诉求,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同时学院教师基本都活跃在的科研的一线,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满足同学们成长成才的需求。我以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鼓励和欢迎大家报考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苗金水  2007级应用物理专业学生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山大物理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山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学风,老师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学术界的泰斗。四年的大学生涯塑造了我扎实的物理功底,为我后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山大对我的培养,欢迎莘莘学子报考山大物理等相关专业。

 

 

王涛  2007级应用物理专业学生

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工作学习这么多年,最留恋的还是大学生活,很庆幸,当年选择了物理专业,其实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一种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到夸克,大到宇宙,从微观到宏观,从无限小到无穷大,物理都将教会你如何严谨的看待问题,怎样从表象发现万物背后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将很好的训练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此真诚的欢迎大家报考物理专业,也欢迎大家报考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谢谢大家。

 

 

纪超南  2011级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德国宇航中心、柏林洪堡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山大读了七年,一开始,曾倾醉于温柔海风、蓝天白云、通幽曲径、落日晚霞。后来,常常流连于图书馆、天文台、闻天楼、五食堂。猛然回首,发现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带我走近了日冕、太阳风、磁层,让我认识了月球的撞击坑,火星的氧化铁,了解到浩瀚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和日常生活中的北斗导航,无人机遥感。不知不觉中,已然折服于老师们的博闻强识,深藏若虚。在老师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中,在同学的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中,自己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了格物致知的世界观,锻炼了扎实的科研素养,找准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郑书玥  2018级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2020-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有物理学和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生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天文、行星、空间物理和导航遥感四个方向。小到核物理,大到星系宇宙学,这些知识都带给了我精神上的富足。在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中,逻辑思考能力不断提高,在一步步挖掘世界运行规律的物理学科学习中,自己能更加开拓与淡然,认识问题更加深刻。这里师资力量雄厚,老师们谦卑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督促我不断向上。在天文协会社团,不仅能近距离接触天文台望远镜,还能向中小学生科普天文,帮助大众了解天文。能够在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受益终生!

 

 

牛俊鹏  2019级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班长、学生党支部委员

我是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修读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学和卫星导航遥感两个方向。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我的专业课的学习也逐渐接近尾声。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使我获得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各类讲座使我了解到本专业前沿的研究领域。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严谨、认真的老师,他们对待学术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而我也会沿着他们的足迹为我国的空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小清  2019级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团队队员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结束了,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我们对科研项目的推进,材料支撑上的完善一丝不敢怠慢,一直在持续。在指导老师张鹏的带领下,参赛期间,我们又先后发表了四篇相关论文,目前共计发表15篇SCI论文。这些成果为我们的“挑战杯”决赛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团队最终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次“挑战杯”终审决赛的时间,恰好在疫情期间,由于三个答辩成员只有我一个人在校,所以很担心项目成果不能完美的呈现。好在学校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临近决赛期间,校区团工委每天都会组织线上模拟培训辅导,邀请专家不断打磨提升我们的整体问辩和语言表达技巧,使我们的答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张鹏老师和申新老师一遍遍地观看我们模拟预演,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一一作出指导。我的另外两位队友,都各自克服困难,对项目进行充分地排练,齐心协力在线上“云”端演示答辩。我们是小组中第一个出场的,大家镇定自若、自信满满地完成了整个答辩过程。

从最初的学院选拔,我们过关斩将,一直到最后的国赛终审,一路走来,让我受益良多。作为团队的主答辩人和核心成员,在老师和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在演讲技巧、沟通表达和科研能力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些任务只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项目的成果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这次经历我会永远铭记,感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持续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王艺颖  2020级应用物理专业学生

院学生会文艺体育部负责人

想探寻力热光电的奥秘吗?想追逐宇宙星空的浪漫吗?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有应用物理学和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物理学专业可供你选择!作为一名物理学学子,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物理学专业课能提高我的物理知识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多种多样的物理实验能提升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各类科技前沿领域的科研立项能提升我的综合物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当然,物理学更让我学会钻研,学会用耐心和坚持对待每一件事情。学院教学水平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学习风气积极向上,学院致力于专业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让理论知识与拓展实践相辅相成,这里可以满足你对物理学所有的憧憬,这里可以圆你物理人的梦想。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山魂海韵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面朝大海,背靠玛珈山,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谁又能拒绝一个随时能拥抱星辰大海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呢?当然,你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和蔼可亲的老师们,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会热爱,会燃烧,会发光发热,会度过闪闪发光的大学四年!星辰大海浩瀚,宇宙山河浪漫,都值得你义无反顾。快来报考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吧,期待与小萌新们的见面!

 

 

李怡宁  2021级物理学专业学生

    作为学院的一名学生,我选择的是物理学专业。在这将近一年的学习旅途中,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走进物理学的大门,探寻其玄妙:像在学院必修课力学、热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我们有了机会去了解自然界中万物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开始接触科研工作,体会动手实验、处理数据的奥妙;学院安排了空间科学与物理入门这类课程,让我们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较为明晰的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物理学知识如同广袤宇宙般深邃而迷人,相信经过四年的扎实学习,我们都能力争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国家的科研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电话:0631-5688751   传真:0631-5688751   邮箱:sssp@wh.sdu.edu.cn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