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广大青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精神,促进广大团员青年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提高社会责任感,4月17日,校团委举办第八期战“疫”系列主题团课。本期团课聚焦“劳动的青春最出彩”主题,围绕团队工作开展,就各位师生在集成化攻坚、团体化协同方面进行分享、交流,带领大家感悟团结的力量、劳动的力量。

团课由我校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的整理与文献学研究”主持人王承略,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张清和,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优秀学员、我校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马文啸同学担任分享嘉宾,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王明玉担任主持。


在团课中,王承略讲述了目前进行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项目进展以及疫情对项目开展带来的影响,受疫情影响,团队无法面对面开展工作,但团队随即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保证团队各项工作有序、稳妥、顺利推进。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对于加强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王承略带领的六人团队负责该项目精华编部分工作,承担着《子海精华编》、《合璧精华编》的编纂工作,已经完成千万余字,同时编辑杂志《汉籍与汉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王承略特别指出,项目采取“小核心,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更需要各位成员团结努力、互相协作。他强调,扎实肯干、加强协作、重视效率是保证工作高效进行的关键,团队每周召开例会,制订工作计划,他个人更是24小时开着手机,随时解决问题,展现了扎实的劳动品质、昂扬的奋斗精神。
接下来,张清和通过三个简短的小故事,讲述自身与劳动、奋斗的不解之缘。中学时代他便孜孜不倦,刻苦读书,学习之余更是选择勤工俭学,帮助减轻家里的负担。“参与劳动时,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时的劳动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如是说。博士期间,张清和两次前往北极黄河站进行越冬考察,艰苦的科研环境,略显孤独的研究生活,这一切并没有削减张教授的热忱,极地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宝藏,彻底激发了他对于空间物理科学的热爱,他表示,这段科研经历,为他日后能够不惧艰辛、探索攻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校后,张清和与他的团队砥砺奋进,加强自主研发,服务国家需求,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子午工程II期项目的立项和初期建设,为我校空间物理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他希望广大同学们可以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培育科学精神,发现劳动之美。


马文啸逐一交流了组织创建“公译”翻译平台的信念和初心、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办法、取得的成果。疫情期间,马文啸发挥专业特长,组织起“公译”翻译平台,在医疗用品标准说明、国际援助物资使用、基层社区涉外工作、口岸防境外输入等方面提供外语翻译支持。

建立平台的初心是想要为抗击疫情做一份贡献,建立灵感则是来自其参与的社区防疫志愿工作,在服务的基层社区中马文啸发现语言交流不便的问题,于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搭建翻译平台。平台搭建过程中,遇到了人员招募、渠道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省翻译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帮助下,平台一步步壮大。截至目前,翻译平台已组建起一支涵盖本、硕、博3个层次和英、法、俄、德、西、日、韩7个语种共计300人的翻译队伍,翻译了260余份说明、通知等,为机场口岸提供10余次帮助。
“公译”翻译平台的创建和壮大,离不开许许多多像马文啸这样的志愿者们共同的信念与初心,离不开团队成员携手合作、共同参与、积极努力,体现了我校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为抗击疫情贡献山大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此次《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注重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注重培养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本次团课作为战“疫”团课的重要组成,通过一校三地联动,积极邀请我校优秀师生代表分享自身优秀奋斗的故事、实践的经历,从多个方面向团员青年阐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展对劳动教育观念的宣传引导。对帮助我校青年正视劳动、热爱劳动、主动劳动、学会劳动具有重要作用。(编辑/卜湘雯)
转自:青春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