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长致辞 | 学院简介 | 专业介绍 | 现任领导 | 高层次人才 | 科研机构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招生专题网站>>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2020-04-01 15:06:13  (点击: )

招生大类及专业介绍

我院所有本科生在招生录取阶段均按应用物理学专业录取。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暨“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每年于春季学期面向山东大学一校三地一年级学生选拔组建。


应用物理学专业

专业概况:应用物理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致力于满足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功能材料和核物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我国信息科学、新材料、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而设立。学院在应用物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杰青2人,骨干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承担各类课题经费逾千万元。学院与美国圣母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和石岛核电站等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育人基地。

专业特色:应用物理学专业秉承“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理念,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着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国家挑战杯、山东省物理创新大赛等比赛中有5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申请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9篇。2019年获5项国家级竞赛奖项。

专业方向:应用物理学专业下设凝聚态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两个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方向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物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应用物理学知识技能、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可从事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核物理方向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向大型核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输出高级人才。

就业方向: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技术、光电子应用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军事科学、功能薄膜材料研发、医学物理、测试计量方法、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医用核物理和仪器开发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主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模拟电路及实验、数字电路及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薄膜物理与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材料模拟与计算、计算物理与实验、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C++语言设计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3年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科,在应用物理本科专业下设立空间科学方向。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9年开始招生。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山东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支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联合共建。空间科学学科是山东大学优势学科之一,是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涵盖日地空间物理学、天文学、行星地质学、卫星导航与遥感等培养方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设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本专业本科学生属于“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享受更高保研比例、联合培养、专项奖学金等多种政策。目前拥有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且有海外经历的学科带头人,任教教师共51人,其中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高级职称44人,占86.3%。专任教师中有特聘教授1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此外,来自国家天文台、美国华盛顿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十余名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部分客座人员每年在校时间超过1个月,他们的任务包括给本科生授课和讲座。杰出人才全员参与本科生教学。学科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建有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导航实验室、行星数据和PDS实验室等。主持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和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973、863项目及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培养目标: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掌握空间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航天及空间科学和应用领域从事有关天文学与天体力学、深空探测、宇宙和空间环境、空间遥感、卫星及天文导航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及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本学科承接了“夸父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使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少数参与相关研究的高校之一。拥有目前大陆高校建成的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观测系统。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选用一流教材,开设国际化课程,常态化开展国际专家和教授讲座和授课,双语及全英文授课比例高。从华盛顿大学引进《行星地质学》等三门课程,共建国内首家PDS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天文学、地球科学、行星科学、卫星导航、物理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科教融合、理工交叉”本科生(研究生)的“新理工”培养典型范式,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独具特色。

专业方向:包括空间物理学、天文学、卫星导航遥感和行星科学四个方向,学生可以任选两个方向课程群完成培养计划。

主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流体力学、基础天文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学导论、实测天体物理、行星科学导论、恒星物理、星系天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导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遥感及光谱学、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基础、摄影测量及遥感、C++语言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实验等。

就业方向: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少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或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特别说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不直接安排高考招生计划。将面向应用物理学专业及全校理工科学生选拔50人组建“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培养。


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介绍

2012年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并持续获得中科院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支持。菁英班用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和实践平台先进,建有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和山东大学直属的空间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同时还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PDS实验室和核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天文台由山东大学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共建,并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设立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联合观测站,同时也是山东省“五星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两次获评“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合作,建有国内首家行星数据系统实验室。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空间和天文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空间科学与技术”高峰特色学科、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各类省部级平台、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以及浓厚的国际化氛围,采取“科教融合、以研拔教”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培养质量,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空间和天文领域的拔尖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政策:菁英班从山东大学一校三地的大一学生中择优选拔,从二年级开始培养,实行淘汰制。学生规模稳定在每年50人左右。菁英班师资队伍雄厚,杰出人才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工作。菁英班学生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比例达30%,评定优秀学生学业奖学金的比例为50%,另外学生借阅图书可享受研究生待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每年为菁英班学生设立不少于8名的国家天文台专项奖学金。在菁英班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项资助期间,学生还可同时申请参评国家天文台提供的额外专项奖学金/助研金。四年级学生可申请学院设立的助研岗位,每个岗位提供不低于400元/月的助研津贴,其中学习成绩在前50%、符合保研基本条件、且确定留校在本专业读研的,由导师按研究生一年级待遇发放助研津贴。对于确定保送到国家天文台的推免生,国家天文台将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学金奖励。

人才培育特色:

1. 专业设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所培养拔尖人才为国家紧缺人才。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将大力发展空间科学与技术,部署一批设施开展空间环境、月球、深空和宇宙探测,国家未来需要大量相关方向拔尖人才。我院承接了空间碎片和空间环境探测、“夸父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工作,使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少数参与相关重大项目研究的高校之一。将在前期“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基础上借助重大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家紧缺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2.打破学科壁垒,因材施教,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

有效融合天文学、空间物理、行星科学、卫星导航、物理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科教融合、理工交叉”本科生(研究生)的“新理工”培养典型模式,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独具特色,致力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3.全面推行导师制,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实施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将重大项目、前沿科研成果与教学相接合,利用大学生科研立项、科创计划、导师制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通过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达437人次;在挑战杯、山东省物理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有58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申请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

充分利用已有国际化条件和氛围,拓展新的国际合作资源平台,已从华盛顿大学引进《行星地质学》等三门国际课程,邀请领域国际知名专家给学生讲课、讲座,拓展高层次国际联合培养资源,以国际化标准培养学生,培养国际拔尖人才。

5.学生培养质量优异

本专业学生平均学分绩点、四六级通过率、科创获奖人数远远高于其它班级,历届毕业生的读研率接近或者超过75%。该专业的2011、2013、2014、2016级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分别获评省级优秀班集体。2014级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还获得团中央“活力团支部”和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