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是空间中一粒尘埃
张乃波,自2012年起在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读研究生,由亓斌副教授、王守宇教授和夏利东教授共同指导,并于2018年5月顺利通过博士答辩,获得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访问一年,师从Bao-An Li教授。张乃波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核物理与宏观天体物理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核天体物理。主要研究目标为中子星,包括转动中子星的性质,区分不同种类中子星的判据及中子星的状态方程等。张乃波博士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第二作者SCI论文2篇(导师第一作者)。
本站讯 初见张乃波,他神情亲切、笑容阳光,随性的装扮就像学校学生,拥有着学生的蓬勃朝气。这样的形象很难跟严谨细致的科研联系到一起,可就是这样一个在研究和生活中都极其“平凡”的人,在进行自己的研究时却有着一种狂热的干劲。
兴趣与壮志为双翼
“选择把核天体物理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并且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兴趣。”置身于数字的海洋,用手中的笔将算法由无序变得规律,对张乃波而言是一种享受,未知世界的神秘深深吸引着他,促使他清晰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细致地考虑每一个行为的效力。从本科到博士,张乃波这十年的求学生涯均在山东大学(威海)度过,他将自己扎根在了这片熟悉的热土,用心浇灌着科研之花。当被问及选择在校区继续深造的原因时,他如是说:“老师和环境都是我熟悉的,而且课题组联合导师制以及国际化培养都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强调交叉融合,张乃波所在的“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课题组也一直致力于研究交叉融合类的相关学科。在他看来,交叉融合的概念在教学使用中较为容易,但是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的道路仍然艰阻且长。尽管如此,他仍然心怀希望和信心,以积跬步的心态去对待研究,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至千里、成江海。
张乃波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核物理与天体物理的交叉学科,称做核天体物理,即用微观的核物理理论来研究宏观的物体。张乃波说:“就目前,中国核天体物理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程度。”但对于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荣誉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对于中国核天体物理的责任,未来的漫漫之路才是他们探索的征途。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张乃波能够不惧寂寞、苦中作乐、致力科研,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中国未来的核天体物理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进步。
尊师与反省为根本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重师,今亦然之。在张乃波眼中,老师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老师对研究的帮助犹如调料之于饭菜,无调料之饭菜,虽能饱腹,但终是食之无味,日子久了也就会觉厌弃。“很多老师对我影响都很大,包括课题组的王守宇老师、亓斌老师和兰州大学的孙保元老师以及在美国的Bao-An Li教授等,他们都在科研以及生活等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数年求学生涯,张乃波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立足于认真的考量,无论是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出国,还是参加第六届重离子反应中的原子核动力学国际研讨会等,他都会权衡其间得失,并咨询师长的建议。每当他走到人生的分岔路口而惶惶不知所措时,他都会转向老师的帮助,谦虚而恭敬地征求老师的意见。
在此次研讨会的准备过程中,张乃波就多次与老师进行交流,以调整讲稿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并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突破瓶颈,丰富讲稿内容。得益于老师的殷殷指导,加之他本身的自强不息,他得以载冠而归。除却师长的协助外,学校课题组的联合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也为他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联合导师制即课题组的全体导师都有可能成为研究生的专属导师,师资力量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共享,为研究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发展平台,并使想法能得到快速的验证,推动了实践方向的确立。国际化培养是指为课题组内的学生(包括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多种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包括赴国外参加实验、会议、访问学习以及公派出国等。张乃波所在的课题组每周都会一起开例会,总结上周的成果和安排下周的工作,与导师在一起的时间甚至都多于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孤寂。
张乃波最崇拜的是有天赋、很努力的人,在他看来,这两项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特性,且缺一不可。虽然他已经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他心中,与他崇拜的人相比,无论是在工作节奏方面,还是在目标的远见上,他仍有进步空间。“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不能很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他坦诚地评价自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学会分配好时间,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不骄与开拓为基准
“最前沿的科学是最需要百分百投入的。如果你选择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那么,你就需要奉献你的一生”,这是张乃波对科研工作者的定义,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我一般都是7点起床,8点半到办公室从事研究,下午5点回家,偶尔加班,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有规律到甚是单调,但他却很是珍惜这样的作息。正是这样的规律给了张乃波更多与自己独处的空间,更多让自己澄静下来的时间,真正静下心后,才能做到回归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张乃波曾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访问,这次访学经历给张乃波的感受是“开阔眼界,简单充实”。张乃波留学所在地方不大、交通也不方便,但对这种往返于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却表示“挺满足的”。在他看来,“着眼于当前,将目前的事儿做好”,“不骄不躁的去做自己专注的事就足够了”这正是他做人做事的态度。
张乃波原本是个有些过分内敛的人,喜欢独处,他认为时间是有限的,应该把时间交给更重要的事。“我之前参加过多次会议,都是一个人去参会的,基本没有认识的人,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但是现在的张乃波成功地突破了自己,不仅积极寻找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而且也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观点,“不断要求自己去跟人聊天,才逐渐认识了很多朋友、老师。”
喧嚣与淡然后立身
“当初选择参加这个研讨会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奖,更多地还是想要学习,了解一下现在的空间物理各领域取得的成果,临近结束上去领奖时其实是挺惊喜的。”即便奖项来得突然,他也深知今天取得的成绩并非速成于一朝一夕。以往面对新的课题方向时,他常常熬夜统计数据,但却在想要把想法转化成实际时,发现此路不通,只得从头再来,重新寻找新方向。在他看来,研究无捷径,脚踏实地才是王道。
面对未来,张乃波说:“仍是会专注做好核天体物理研究,不仅仅止步于目前的成果而是会更加深入下去,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眼界和高度,以优秀的人为标准努力看齐”。科研工作是一树繁花,只有拥有良好的心境,才会有沉淀的宁静,才会得到更加多的研究成果。
科研之路一在选择,二在坚持。张乃波做出了自己为学术研究奋斗的选择,并在坚持的路上一往无前。课题组的联合导师制、国际化培养、重视交叉科学也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经过十年的学习成为了青年科学家。选择之后,拥有一颗平常心、一份刻苦的钻研、一份平淡的坦然、一份真实的自在,这就是张乃波日常的真实写照。
亚洲核物理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是由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暨亚太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AAPPS-DNP)于2017年设立,旨在奖励在一些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核物理会议中做出优秀的报告并已取得不错的学术成果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该奖项为亚太核物理界的优秀年青学者提供了展示自己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平台,把更多的年青人推向国际核物理舞台。该奖项对于亚太地区青年核物理工作者的成长,推动亚太地区以及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照片右一为张乃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