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Space Science and Physics
院长致辞

王守宇 教授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是山东大学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学科和研究团队曾入选山东大学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和山东大学攀登团队第一层次。
学院以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应用研究,同时大力倡导学科交叉,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学院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极其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重要奖项,已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物理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曾怀揣梦想、仰望星空?是否一直想探究纷繁复杂事物背后的真理呢?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将是你们实现梦想的摇篮。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让我们在这里共同“闻天逐日,探物究理”。
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始建于2003年。同年12月,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及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2008年3月,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更名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学院设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材料物理系。2018年9月,学院下设调整为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实验中心。
学院在空间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两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二级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二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中,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空间科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开设“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实行本、硕贯通的特色培养举措;应用物理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研究生专业中,空间物理学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年来各类型科研经费总计近亿元。目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并参与承担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实质性参与了 “夸父计划”、“嫦娥工程”、“萤火一号”、“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或论证工作,使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少数参与相关研究的高校之一。同时,天文台截止目前已发现具有临时编号的小行星30余颗,其中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编号14颗。

师资力量
学院有教职员工80多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98%。专任教师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水平人才,主要学科带头人均具有长期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此外,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任兼职/客座教授10余名。
 |

|

|
许国昌 国家特聘教授 |
夏利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陈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
 |

|

|
王守宇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史全岐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张清和 国家级青年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凌宗成 国家级青年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

|
|
 |
范璐璐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李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徐天河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
刘晶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
 |
 |
|
|
高建华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齐鲁青年学者
|
郑瑞生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
胡绍明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宋红强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高层次人才
学科设置
空间科学学科是山东大学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设有山东大学直属的空间科学研究院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科研力量雄厚,目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等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并参与承担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973、863项目及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应用物理学科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拥有先进的材料、器件制备与测试平台和良好的计算模拟平台,可在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光学和超硬功能薄膜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原子核物理方向可进行原子核的精细谱学、核天体物理与粒子宇宙学、粒子探测等前沿问题的研究。目前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多个企业建有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承担众多国家和省部级自然基金与科技攻关计划,建立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专业介绍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设空间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创新人才。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面向国家空间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并具有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材料模拟计算、真空镀膜、材料测试技术及原子核物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掌握微电子学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能从事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培养
学院立足于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培养国内一流本科生,在校本科生均有机会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取得学术成果。注重与国内外相关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除与国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合作外,亦有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开展2+2和3+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在行星科学方向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每年均有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
就业前景
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就业工作以加强专业学习为重点,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指引,围绕“一个主题”——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用“两个导向”——明确升学导向,细化求职导向;运用“三个阵地”——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及班内督促;明确“四个目标”——打牢一年级专业知识,指导二年级职涯规划,提高三年级实践能力,促进四年级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其中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优秀校友
姜庆,2007年毕业于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北汽泰普越野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方健,2011年毕业于应用物理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委书记。
王飞格,2012年毕业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工作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美国宇航局(NASA)2019年度的NASA Hubble Fellow奖。
招生政策
我院所有本科生在招生录取阶段均按应用物理学专业录取。学院设有“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即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一下学期面向山东大学(济南、威海、青岛)的大一学生选拔组建。
联系方式
学院网址:http://apd.wh.sdu.edu.cn/
咨询电话:0631-5688751

应用物理学
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信息科学、新材料、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而设立,致力于满足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功能材料和核物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半导体物理和功能材料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功能薄膜与光子晶体器件、材料模拟计算和核物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研究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与国内知名企业(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集团、石岛湾核电站等)密切合作,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到中科院相关院所进行见习。在大三同学中选拔部分学生作为核物理方向的培养对象——核物理方向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型核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核工业企事业培养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自设立以来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学科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另外,毕业生也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技术、光电子应用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军事科学、功能薄膜材料研发、医学物理、测试计量方法、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医用核物理和仪器开发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主修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模拟电路及实验、数字电路及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薄膜物理与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材料模拟与计算、计算物理与实验、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C++语言设计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空间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拥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研究特色突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山东大学首批“学科高峰计划”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以及山东大学首批“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理工医)”第一层次团队。此外,本专业获山东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支持,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开设“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实行本、硕贯通的特色培养方案。进入该菁英班的学生获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比例达30%。
就业方向:
本专业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少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或管理等工作。
主修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流体力学、基础天文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学导论、实测天体物理、行星科学导论、恒星物理、星系天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导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遥感及光谱学、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基础、摄影测量及遥感、C++语言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实验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特别说明
2019年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不直接安排招生计划,将在新生入学一年内面向应用物理学专业及全校其他高考理科学生选拔50-60人组建“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从二年级开始进入本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