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概况 | |
2018-07-04 21:06:37 (点击次数:) | |
作为山东大学新兴学科、威海校区重点建设三大特色学科之一,随着2007年天文台的正式落成和人才引进步伐的加快,我校空间科学学科从无到有,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发展速度和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高。 2007年6月9日, 山东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威海市政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落成典礼 一、人才培养 依托我校在物理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及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密切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本科设“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建设“山东省空间科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与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建设“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实行本硕贯通等特色培养举措。 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大多数进入中科院系统、985高校、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空间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依托山东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离子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另设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二级学科—空间物理学获评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天文观测课程教学 2011年5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华盛顿大学与山东大学在行星科学领域开展的合作 二、队伍建设 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快速成长。目前,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已达到28名。在空间科学领域特别是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学方向初步建成一支年轻而有发展潜力、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队伍。目前空间科学学科队伍结构为:教授10名(包括外聘2名),兼职/客座教授6名,其他专职骨干教师(副教授和讲师)已达到20名,实验技术人员11名。 学科队伍中获得的人才称号包括:特聘教授1人,国家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特聘教授2人,山东大学青年破格特聘教授2人。
陈耀教授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地物理分会BASU早期成就奖 三、科研平台和设施 1、 科研平台: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和空间天气分中心” 校内科研机构: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建设)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行星数据系统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建设)
2007年7月24日,我校建成国内第一个行星数据系统实验室,即山东大学威海PDS实验室 2、教学、科研设施: 多年来,投入巨资建设学科基础设施,使我校空间科学学科的教学、科研设施达到国内高校最好的水平。 新建的空间科学与物理教学科研楼依山伴海,总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空间科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
2013年12月,新建成的空间科学与物理教学科研大楼交付使用
天文台西台和1米光学望远镜系统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由国家天文台、威海市和山东大学联合共建,历时两年,于2007年6月9日正式落成。天文台位于山大分校玛珈山,分东西两个圆顶。其中,西天文台为德国制造的口径一米的赤道式反射望远镜,并配备有先进的阶梯光栅高分辨率光纤光谱仪,是国内高校口径最大、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用光学天文望远镜系统。目前利用该镜进行的科学研究课题有:太阳系外行星系统、活动星系核及变源、空间碎片和卫星、太阳系小天体等方面的观测研究工作。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每年约举办各类天文科普活动逾百次,受众达上万人次。
2012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联合观测站”揭牌仪式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举行
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被授予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在行星科学方向,与国际行星科学研究的著名机构—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合作建成了国内首家致力于推广和制定行星科学数据规范的行星数据实验室(PDS实验室)。对行星数据系统标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与中科院空间中心合作,积极开展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计划——萤火一号数据的标准化工作; 作为国内唯一高校,我校于2009年加入了国际行星数据联盟(IPDA),参与国际行星数据标准制定; 同时,利用我校PDS实验室平台,实现月球科学数据共享。
山东大学威海行星数据系统实验室举办“萤火一号”PDS标准培训暨研讨会
四、科学研究 承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并参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及科技部973项目1项、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向2项。实质性地参与了国内重大空间探测项目如“夸父计划”、“嫦娥工程”、“萤火一号”等研究工作。获得科研经费近2500万元,发表SCI、EI和ISTP等检索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PRX,ApJ, JGR,MNRAS,ICARUS等),获的国际会议邀请报告近30次。天文台共发现具有命名权的永久编号小行星13颗,临时编号小行星30余颗。 史全岐教授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空间物理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多个航天器的观测数据,在地球磁层高纬区域发现了太阳风入侵地球的新窗口。2013年2月12日,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在线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山东大学成为国内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截至2013年11月,天文台已发现获得临时编号小行星30多颗,永久编号小行星13颗,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了大量小行星观测数据,为小行星的精确定轨和认证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资料。 五、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合作带动学科快速发展。目前,已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紫金山天文台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 利用威海的环境和学科条件优势,举办了多次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暑期学校及学术研讨班、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同行来威海进行学术访问已成为常态,例如,近三年来,已邀请40余人次国际知名同行专家来学校访问、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 首批招收的外籍博士后已入站。
2003年12月28日,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7月22日,山东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在行星科学领域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7月10日,山东大学与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签署空间科学领域合作协议
2012年2月10日,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了在空间及天文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合作协议
| |
电话:0631-5688751 传真:0631-5688751 邮箱:sssp@wh.sdu.edu.cn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