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聘任刘健为《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课程教授

 

2025-04-17 14:33:34  点击:

4月16日,学院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本科生课程《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授课安排,并聘用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刘健教授担任课程教授,负责组织授课与相应团队建设。会议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耀教授主持,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凯教授、太空物理系主任刘晶教授,以及学院与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部分教师参加研讨。

陈耀简单介绍了学院设立该课程的愿景与总体要求,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刘健教授团队做好本课程讲授和相应教学实验室与团队建设工作。

刘健介绍了主要授课安排,表示将立足“破壁、深入、前沿、全面”四点要求,努力克服领域快速发展、多领域交叉等授课难点,将通过训练学生掌握编程、可视化与并行计算等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表示将以“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实践赋能”为宗旨,组建由空间科学、科学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教师课程团队,通过定期研讨课程内容、积累总结课程经验、梳理优化课程体系、开拓创新教学形式、追踪新技术与发展热点,逐步形成“理论-方法-应用”全链条教学能力,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空间科学专业教学场景的深度耦合。

与会教师就人工智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场景探索与科研合作方向等内容开展了深入探讨。

根据2024年修订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课程将于2025年下半年针对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二年级本科生首次试点开设,并将于2026年推广至全院同年级本科生,对于培养能够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刘健,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本科毕业于首届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北京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拔尖青年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人工智能、大规模数值模拟与高性能计算、保结构数值算法、聚变能物理等。在等离子体领域的机器学习、几何算法与理论、MHD-动理学混合模拟、PIC算法及应用、多尺度与复杂性过程研究等方向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将物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发展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等离子体物理的交叉方向,推动数据驱动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能研究新范式。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项目15项。参与多个大科学工程项目,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关闭

 

电话:0631-5688751   传真:0631-5688751   邮箱:sssp@wh.sdu.edu.cn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